静脉炎属于祖国医学的“脉痹”、“胸痹”等范围,由于湿热蕴结,淤血留滞脉络致。“脉中血流不畅,则血脉凝结而痛”,肢体外伤、感染、静脉输液,都会引起静脉炎。
治疗
一般处理可缠扎弹力绷带或穿医用弹力袜,可以活动、行走,不需卧床休息。如果病变比较严重,可以卧床休息数天,根据情况,上肢可衬枕,下肢者可抬高床脚 15厘米,同时服用“舒脉康”和“肿痛消”,症状会迅速消退,只有局部遗留、少许色素斑。除化脓性静脉炎外,一般不用抗生素。
偏方验方:
1.化瘀利湿汤
取炙黄芪、土茯苓各30克,川牛膝、车前子、白花蛇舌草各15克,水蛭、当归各12克,三棱、莪术各l0克,泽泻8克,甘草梢6克,干蜈蚣、泽兰各3克。水煎服,1*1剂,7天为1疗程;配合维脑路通注射液l克、右旋糖酐500毫升静滴,每*1次,7天为1个疗程;氨苄青霉素2.5克加人生理盐水20毫升静脉注射,每*2次,5天为1个疗程;阿司匹林肠溶片75毫克,口服每*1次。
加减变化:热盛者减黄芪、蜈蚣,酌加蒲公英、金银花、黄柏;湿重者酌加苡仁、猪苓;瘀重者酌加乳香、没药、王不留行;久病气虚者减白花蛇舌草、泽兰、泽泻,酌加炒党参、白术。
本方适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。
2.股肿汤
用丹参、白茅根、牛膝各15克,当归、泽泻各12克,川芎、黄柏、苍术、丹皮各l0克,血竭5克,水煎服,每*2剂。
加减变化:病程后期加生黄芪、党参、茯苓、三棱、莪术、泽兰、地龙,去黄柏、苍术、木通;神疲少气懒言,舌苔薄白,脉沉缓者,加桑寄生、菟丝子、续断;肢体麻木怯冷者,加干姜、附子、桂枝、全蝎、蜈蚣。
还可配合
①外涂酊剂:红花、赤芍、乳香、没药、忍冬藤、丹参等份,加入15%酒精溶液浸泡后涂擦患肢,每*涂2次。
②复方丹参注射液20毫升加入5%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,每*1次,治疗2周为一个观察疗程。
③燥湿止痒洗方:用于患肢出现营养障碍或发生瘀滞性皮炎或继发感染,药用苦参、白鲜皮、马齿苋各30克,黄柏、苍术、乌梢蛇各15克,徐长卿、土槿皮各12克,红花10克。水煎熏洗患肢,每日2--3次。
本方适应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。
3.通脉消炎汤
取丹参20克,当归、茯苓、白术、川芎、赤芍、白芍、熟地、延胡索、香附、牛膝各12克,红花、桔梗各l0克,水蛭、甘草各6克。每*1剂,共煎400毫升,分2次温服。治疗15天为1个疗程,可治疗2个疗程。
加减变化:红肿灼热者加丹皮12克;疼痛伴有结节者加参三七9克;脉象细弱者加黄芪、玄参各20克。
本方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。
4.芦荟酢浆草膏
用芦荟,酢浆草,冰片适量。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,取芦荟和酢浆草按2:1比例加少许冰片,捣烂敷于病变部位,并包扎。属湿热瘀滞型的采用凉敷法;气滞血瘀型的采用热敷法(即把药膏放在沙锅中加热后敷之)。每天换药1次,30天为1疗程。
本方适应血栓性浅静脉炎
5.通栓散
取山慈姑、乳香、没药、姜黄各15克,当归12克。共为细末,醋调外敷。
本方适应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。
6.血栓性静脉炎
用水蛭、乳香、没药、大黄、栀子各50克,僵蚕40克,紫草、生甘草、冰片各30克,黄柏25克。上药共研细末,过80目以上筛,越细越好。根据红肿面积大小,取适量药末加适量蜂蜜调成较稠的膏剂,敷贴于红肿处,上盖油布或塑料布,再用绷带或胶布固定。每日外敷16--20小时,治疗1周为1疗程。
本方适应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。
爱心提示:以上介绍用方,请务必咨询当地正规中医医院,结合自身生理特点和不同的病理变化,辨证选择使用。
|